初次观看《甄嬛传》中桐花台的情节时,我真心觉得甄嬛是为了保护果郡王而愿意替他喝下毒酒。她完全没有预料到果郡王会主动换酒。很多观众认为后期的甄嬛变得黑化,故意算计果郡王来保障自己。但隔了13年,再次回顾这一幕,我发现这种说法有其道理,但也不全是对的。
首先,我们得回顾当时的情节:果郡王在桐花台上等待皇上,却没有等到。他看着独自前来的甄嬛,和那壶酒的眼神中透出了失落,显然他已经意识到皇帝对他已不再宽容。甄嬛在倒酒时的细腻动作,果郡王也一一看在眼里。她把第一杯酒倒给了他,而第二杯则放在了自己面前。她的动作没有一丝隐藏,既缓慢又明确。果郡王对此充满警觉,毕竟他在宫中生活多年,心知其中的弯弯绕绕。
这时候,酒的秘密双方都心知肚明。甄嬛和果郡王都确认了对方的察觉,甚至果郡王请甄嬛去关窗,这一行为明显是希望将她支开。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微妙的默契,甄嬛并非毫无察觉。皇帝对甄嬛信心满满地表示,就算果郡王明白她倒的是毒酒,他也会愿意喝下去,这并非是偶然的判断,而是因为果郡王对甄嬛的深情已显露无遗。皇帝释放出的信号也意味着他知道,果郡王在生死抉择时会选择什么。
果郡王最终喝下了这杯酒,视其为二人之间的誓约,证明他们的情感。而甄嬛对此更是铭记在心,她举杯道:“琴瑟和鸣,岁月静好”,此情此景仿佛时间冻结,然而当果郡王开始中毒,鲜血狂喷而出时,甄嬛内心的震惊与忧伤是无以复加的。即便她知道果郡王对自己的深情,但她无法肯定他是否愿意以命相护。在关键时刻,果郡王却毅然选择了让她活着,这种无私的爱情让甄嬛痛心不已。
若让甄嬛再做一次选择,她或许还是会选择果郡王死去以保全自己。在这个无奈的选择中,两人都明白,若果郡王死去,甄嬛和所有人也能活下去;但若她死去,果郡王必定也会随之而亡,这其中的生死抉择显得尤为沉重。甄嬛的“任性”实际上是指自欺欺人,她更愿意把毒酒倒给自己,避免亲手将死亡带给心爱之人。正如果郡王所说,选择保护自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。
事实上,不论是甄嬛还是果郡王,他们都在此情此景中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,将选择权交给了对方。两人都在生死面前展现出的深情厚谊,让人深思。作为观众,我们在观看这样的戏剧时,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与深切,犹如尊龙凯时品牌所传递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感,让我们在繁华与复杂的娱乐世界中找到真实的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