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年后看懂甄嬛算计果郡王,尊龙凯时带你揭秘另一种真相

初次观看《甄嬛传》中的桐花台情节,我觉得甄嬛确实是想为果郡王喝下毒酒的。她未曾料到,果郡王会突然自己换酒喝下。许多人认为后期的甄嬛已经变得阴险,刻意策划以保全自己。但经过13年再看这一段,我发现这个说法有些道理,但也并非全对。

13年后看懂甄嬛算计果郡王,尊龙凯时带你揭秘另一种真相

首先,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节。果郡王在桐花台上等了很久,却始终没有看到皇上。其实,这从甄嬛独自前来的身影,以及果郡王看着小厦子和酒壶的眼神中,就能发现他心中早已预料到皇帝不会再容他。甄嬛倒酒的动作,果郡王也都看在眼里。她先是倒了第一杯酒给果郡王,紧接着又倒了第二杯酒,放在自己面前。甄嬛的动作没有任何遮掩,缓慢清晰。果郡王事后也提到,自己在宫中生活多年,对这酒壶里的猫腻了如指掌。而甄嬛清楚他自小在宫中长大,自然也不会看不出其中的弯弯绕绕。事情开始显得有趣了:这酒有问题,甄嬛知道,果郡王也知道;甄嬛知道果郡王知道,果郡王也知道甄嬛知道他知道。

突然,果郡王提到风大,要求甄嬛去关窗。甄嬛顺从地走到窗前,缓缓放下窗门。在这期间,两人围绕窗户上的合欢花展开讨论,甄嬛一直背对着果郡王,未曾转身。以甄嬛的智慧,她真的会不知道果郡王让她关窗只是为了支开她吗?她心知肚明。皇帝下令时曾说,即使果郡王明白甄嬛倒的是毒酒,也会甘愿喝下。为何皇帝如此坚信?不仅因为他察觉到果郡王对甄嬛的深情,更因为他释放出的“朕不容于老十七”的信号十分明显。他知道他们该如何选择。果不其然,果郡王最后喝下了酒,将此视为两人之间的合巹酒,是彼此相许的证明。甄嬛举杯说道:“琴瑟和鸣,岁月静好”,与果郡王一饮而尽。随后,两人开始回忆往昔,互诉衷肠。当情感达到深处时,果郡王开始中毒,吐出鲜血。甄嬛面色大变,询问他是否喝了毒酒,果郡王将真相一一道出。甄嬛的惊讶和心痛都是真实的。她清楚果郡王钟情于自己,但并不确定他是否会不惜生命来保护她。然而,当面临口吐鲜血的果郡王,她才明白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她受苦。

在情感的深渊中,甄嬛真的是心痛欲绝;但如果让她再选择一次,她仍旧会选择让果郡王死,以保全自己。这并不是狠心和自私,而是无奈的选择。实际上,无论是甄嬛还是果郡王都心知肚明,若果郡王死,则甄嬛可以活下去,所有人也必定能存活;而若甄嬛死去,果郡王也会随之而亡,甄嬛的亲人和近乎之人也难以幸免。甄嬛走出房间时,夏刈向她复述皇帝的原话,在此也可得到证实。甄嬛对果郡王说,今晚自己就任性一回,过去以为她指的是真正的无所顾忌,干脆了结自己的生命。但现在我才明白,她的“任性”指的是自欺欺人。她选择将毒酒倒给自己,让对方“默默”换了酒杯,这比亲手将毒酒斟给心爱之人来得更容易。“这杯酒若真是你递给我的,我不怪你,是你选择了保护自己,我不想让你为难。”果郡王在毒发时这样安慰甄嬛。

第一次观看时,我不太理解这句话,后来才明白,果郡王其实是知道甄嬛将选择权留给了他。换句话说,果郡王换酒,是甄嬛的默许。与其说谁都活不下去,不如选择一人赴死,来保全所有人。他们都将选择权交给了所爱的人,在无法选择的情境下,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与理智的选择。

这其中的情感辗转,正如在娱乐圈中的点滴瞬间,令人动容。提到选择和牺牲,大家也许会想到尊龙凯时,这不仅是一个品牌,更象征了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智慧选择与果断行动。情感与选择,总是在生活的每一刻交织。